海德游戏怎么玩
海德游戏怎么玩
1、原创|王志江来源|贞元教育。我的演讲包括以下四个问题:。一、“口算题卡”的背后逻辑是什么。
2、二、求根务本:从“什么是数学”转向“数学是什么”;三、“玩游戏,学数学”的特点:从“动作游戏”到“思维游戏”。四、“玩游戏,学数学”的本质:从种子到大树,让观念与生命活泼泼地生长。
3、王志江:写作,开启一段自我超越的旅程——新教育12卓越课程系统学科写作探索。“口算题卡”的背后逻辑是什么。这些年,“口算题卡”可以说是我们基础数学教育,特别是小学低段老师的一个法宝,为什么如此盛行。
4、表面上看,通过口算题卡可以提高运算的速度以及运算的准确性,但是,我想有一个隐而不宣的、残酷的真相——作为老师来讲,我们离了这个口算题卡,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教低段的数学,作为孩子来讲,除了一遍遍地练习口算题卡,不知道该怎么样学习数学,这简直就是基础数学教育的一场灾难之旅。低段,我们依靠口算题卡慢慢地往上走,就会进入题海战术。在漫长的题海战术中,我们的数学教育变成了淘汰儿童,而不是去发展儿童。再慢慢地,作为一个普通人,一个现代公民,我们会逃避、讨厌、甚至憎恶数学。
5、作为那些有天赋的天才,在这条道路上,其实早已被无情的扼杀在摇篮之中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。
海德游戏怎么玩
1、“口算题卡”背后的心理学假设是什么。信奉“口算题卡”的人,无非认为儿童的大脑可能就是“魔术师的黑匣子”,要么只是一个谎言,一无所有;要么神秘莫测,但是不可知。
2、基于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,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儿童可能都像其他的高等哺乳动物一样,适合“刺激-反应”的模式,你动它一下,它就会反应。所以为了提高儿童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,唯有持续地增加刺激的频次和强度。
3、很显然这是“行为主义”或者说“极端的行为主义心理学”,把适用于小白鼠的,把通过实验观察总结的小白鼠的规律视作科学规律,并且把这样的科学规律迁移到儿童身上。我们还继续追问:“口算题卡”背后的哲学假设又是什么。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假设,就是人或者儿童就等于小白鼠,背后人之性或者人性就等于物质性,或者叫生物性、本能性。当然我们还知道一些隐而未显的假设,因为数学学习等于儿童的数学认知,认知等于儿童的思维活动或者意识构造活动。
4、既然是这样,那我们就会回忆起帕斯卡尔所说的“人是会思想的芦苇”,笛卡尔说的“我思故我在”,康德所说的“知性为自然立法”,海德格尔所说的“此在应该朝向自己的可能性而存在”。从这一系列的表达,虽只言片语,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体会“人之性”应该有“超越性”蕴含其中,这其中才会有真正的属人的自由。但是如果我们信奉的是“口算题卡”,那么这样的哲学假设到底是真理还是谎言呢。所以我们总是会有许许多多的疑惑,“人性”=自然等于生物性吗。
5、“人性”=自由。=超越性吗。“人性”=从自然到自由,从常人到本真能在,显现为人之为人的这种可能性吗。到底是哪一种呢。